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会时不时有一种“厌班感”。尤其是周五,等开完最后一个会,那种情绪更明显,只想把电脑合上,谁也别来找我,积累了一周的情绪只想快速发泄出来。明明现在的工作节奏不算快,大部分时间都 work from home,没有通勤之苦。说出来别人可能还会羡慕,但这种“厌班感“就是会定期冒出来。

回想刚工作那会儿,我的上班状态可谓是积极向上。那时候住在公司附近,通勤十几分钟,坐公交甚至骑车都能到。后来基本就骑车上班了,早上骑车吹吹风,锻炼锻炼,整个没睡醒的脑子都清醒过来。那段日子新鲜感十足,精力也充沛,每天工作都充满了动力。

后来搬回了深圳,从此加入深港通勤大军。从深圳家里出发到办公室大概一个半小时,也算能接受,这种通勤时间在大城市里算比较常见吧(我这样说服自己)。但时间久了真的会疲惫,通勤时间长度其实还好,有时候在车上睡睡觉、听听书、写写东西,时间也就过去了。唯一难忍受的是人多…在深圳我也需要坐几站地铁,而那一路上班的人实在太多(在深圳的朋友大概能猜出是哪一条地铁线),上班下班都实在太挤,这种通勤方式真的会让人心情变差。

后来换了工作,刚开始我还不知道公司是可以居家办公的,入职之后才知道这个大福利。公司总部在英国,那边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模式,没啥事大家也都不怎么去办公室。而且,同事分布在不同地方,所以线上的办公模式对公司而言也算是最高效的。

居家办公的日常就是:白天处理自己的任务,下午四五点等英国那边上班了,再陆续开会、汇报、讨论。差不多到了六点关掉 Teams,基本就算下班了。下班后也基本不会被打扰,看到消息当作没看到也没啥事,等上班了再处理。(但是刻在我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基因经常作祟,刚开始时我晚上Teams有消息我还是会忍不住处理掉…)

听起来真的很理想:不用通勤,早上可以多睡一点,把精力留给工作和生活。但居家办公久了,反而容易让人懒散下来。没有了通勤和办公室的切换感,时间和状态都容易模糊。所以我后来会隔段时间去办公室,换换环境,给自己一点“真的在上班”的感觉。

看到网上有人说,上班的性价比其实最低——稳定、风险低、收入有限。因为你是在别人的体系里打工,所以可控空间不大。我以前对这句话没有特别深的体会,但现在慢慢能理解了。

其实,我还是蛮喜欢现在的工作:内容有趣、节奏合理,同事来自不同国家,开会时会聊生活、聊见闻,氛围轻松又友善。manager 和老板也很好,经常会关心问工作量大不大呀,如果太大了一定要跟我们说;在公司工作happy不happy呀,有什么不happy的地方也一定要跟我们说……我很难想想内地会有这样的工作氛围。大概是我生在福中不知福,连这么好的环境也会滋生不想工作的想法。

有时候我会反思: 我并不是厌倦这份工作本身,而是厌倦“打工这个模式” 。打工意味着任务、意味着会议、意味着交付。无论你多喜欢工作本身,这些结构性的东西是逃不掉的。而我想摆脱的,就是这种框架感。

创业当然也想过,也和朋友们尝试过一些项目,但现实是:成功概率太低了,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。比起稳定又体面的工作,创业的风险确实更大。

可能我真正期待的是:有一天能凭自己的能力,不再依赖打工。不用看会议时间,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生活(虽然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生活,但“打工”的这根弦一直在我脑袋里绷着,就算可以自由安排时间,但我总感觉不到太大的自由)。也许就是那句老话: 不是不喜欢工作,而是不喜欢被工作束缚 。

希望未来某一天,当“财富自由”不再是调侃,而成为现实时,我也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滋味。
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